第760章 熬不住就嫁人(1 / 1)

黄英和王玲去井边打水时,遇上了同样来挑水的三个女老知青。

其中一个梳着麻花辫的姑娘先开了口,笑着问:“你们灶房的烟囱冒烟了,是炖了啥好东西?”

黄英愣了一下,随即也笑了:“就煮了点玉米糊糊,蒸了几个二合面馒头,加了把野菜。”

“那也比我们强,”另一个皮肤黝黑的女知青叹了口气,“我们今早就啃了俩红薯,还是上回分的。”

王玲把水桶往井边挪了挪,轻声道:“要是不嫌弃,等会儿我们端一碗过去?”

“不用不用,”麻花辫姑娘摆摆手,“你们的粮食也金贵。

我们就是随口说说。”

几人一边打水一边闲聊,从地里的活计说到晾晒的草药,气氛倒也平和。

这三个女知青,不像最初那个总爱挑刺的那样满身戾气,说起话来带着股常年劳作磨出的实在。

黄英趁机问起:“看知青点好像就你们几个女同志,是不是来的女知青本来就少?”

皮肤黝黑的女知青弯腰舀水,动作熟练得像个老农,闻言苦笑一声:“哪能少啊?前前后后也来了二十几个,可架不住熬不住啊。”

她直起身,桶里的水晃了晃,映出她眼角的细纹:“有的熬不住苦,嫁给村里条件好点的汉子。

有的托关系找门路,早回城了。

就剩我们四个,咬着牙跟男人一样下地,挣那点口粮钱。”

“图啥呢?”王玲忍不住问。

“图回城啊。”麻花辫姑娘接话,眼里闪着点光,“做梦都想回去。

我妈还在城里等着我呢,我得攒够钱,找着机会,一定得回去。”

这话像块石头投进黄英和王玲心里。

她们看着这三个女知青粗糙的手、被晒得黝黑的脸,还有说起“回城”时眼里藏不住的期盼,忽然明白了她们日复一日干重活的动力——那是对故乡的念想,是支撑着她们熬过一个又一个难捱日子的支柱。

“你们刚来,还不知道这村里的日子有多磨人,”最年长的那个女知青拍了拍黄英的胳膊,“好好攒着钱票,跟顾知青他们互相照应着,别轻易放弃。”

她羡慕的看着黄英和王玲,她们当初要是能碰到顾知青他们这样的靠谱的能互相依靠的同伴就好了。

黄英和王玲重重点头,心里又酸又涩。

她们想起顾从卿、秦叔和李广,想起知青点那些好不容易攒下的粮食,忽然觉得,能有同伴一起扛着,或许就不算太难。

挑着水往回走时,王玲轻声说:“她们真不容易。”

黄英嗯了一声,望着远处地里弯腰劳作的身影:“咱们也得好好干,不能比她们差。”

阳光落在水桶里,晃出细碎的光。

她们知道,往后的路还长,但至少此刻,她们从那些咬牙坚持的身影里,看到了一点能照进日子里的光亮。

住到知青点的第二个月,顾从卿几人凑了钱,请村里的村民,在院子角落盖起了一间小厨房。

泥砖砌墙,茅草封顶,虽然简陋,却足够他们五人用了。

从这天起,他们彻底和老知青们分开做饭,灶台上的烟火气里,终于有了属于自己小团体的味道。

五人中,只有王玲家里寄来的钱票最少,有时甚至两三个月才能收到一封家信,里面夹着几张皱巴巴的毛票。

她心里过意不去,总觉得拖累了大家,便把做饭、洗碗、捡柴这些杂活全包了下来。

天不亮就去后山拾枯枝,做饭时精打细算地省着油盐,傍晚蹲在井边搓洗衣服,手上的皮肤被水泡得发白,却从没喊过一句累。

“王玲,歇会儿吧,我来洗。”黄英好几次想抢过她手里的木盆,都被王玲笑着躲开。

“没事,我手脚快。”她甩了甩手上的水珠,“你们白天在地里干活够累了,这点活我来就行。”

顾从卿和秦书看在眼里,没多说什么,只是每次家里寄来东西,总会多分出一份给王玲。

王玲收到后红了眼眶,却也没推辞,只是把活干得更勤了,仿佛这样才能稍稍弥补心里的亏欠。

他们的伙食确实比老知青们好上不少。

隔三差五还能炖个土豆烧肉,或是炒个鸡蛋青菜,飘出的香味常常越过院墙,钻进老知青们的屋里。

那三个女老知青路过时,总会忍不住多望几眼小厨房的烟囱。

有次黄英去送洗好的借换的衣裳,麻花辫姑娘拉着她到一边,低声说:“你们日子过得细,是好事。

但听姐一句劝,趁现在天还暖,多存点柴火。

后山的枯枝捡得差不多了,就去砍点硬柴,劈细了晾干,冬天烧起来抗烧。”

黄英愣了愣:“冬天……很费柴火吗?”

“可不是咋地。”皮肤黝黑的女知青凑过来,“这儿的冬天潮得很,被子都能拧出水,不点着灶火烤着,夜里能冻得睡不着。

我们刚来那年冬天就没存够柴,几个人挤在一铺炕上,还是冻得直哆嗦。”

“后来没到过年,就有三个人嫁给了村里…”

最年长的那个女知青也点头:“别不当回事,真到了冬天,想买柴火都没地方买。

你们人少,攒够两捆硬柴,冬天就能好过点。”

黄英把这话记在心里,回去跟顾从卿他们一说,几人都上了心。

顾从卿当即决定,他们每天傍晚都去后山拾柴,捡不到,就去更远的林子砍硬柴,劈好码在厨房后墙根,用塑料布盖着防潮。

王玲更是把这事当成了自己的责任,每天天不亮就背着筐出去,回来时筐里总能装得满满当当,额头上沾着草屑,脸上却带着笑:“今天捡了好多松针,晒干了引火特别快。”

看着墙角堆得越来越高的柴火垛,顾从卿几人心里踏实了不少。

他们依旧没把冬天的寒冷太当回事,但老知青们的提醒,终究是听进了心里。

而院墙那边,三个女老知青看着知青点后墙根日渐堆高的柴火,眼里闪过一丝羡慕,又叹了口气——她们当年,也是这样满怀希望地准备着,却在一个又一个难捱的冬天里,慢慢磨掉了心气。

只盼着这几个新来的,能比她们幸运些。